- 干洪;杨一振;
利用大型结构有限元分析软件SAP2000对采用基础隔震框架结构在不同地震波作用下进行了动力时程分析,分析了基础隔震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位移、剪力,并与未隔震相同结构建筑的位移、剪力进行了对比,以评断隔震结构的减震效果,得到一些有意义的结论.结果表明,隔震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仍处于弹性工作状态,具有优越的抗震性能.
2011年01期 v.26;No.76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9K] [引用频次:48 ] - 宋宗庆;李春保;阚清华;汤斌;
用索氏脂肪提取器萃取出普葵原料和其焙烤后瓜子仁中的脂溶性风味物质,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其中的化学成分,共检索出39种化学物质,对生熟瓜子仁中主要化学成分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焙烤后瓜子脂溶性风味物质中有2种成分含量比原料增加100倍以上,7种成分含量提高10倍以上,3种成分含量提高5倍以上,7种成分含量提高1到4倍不等,其他成分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仅一种成分含量较原料低.
2011年01期 v.26;No.76 5-7+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引用频次:11 ] - 李芳;张旭;
制备了超细固体超强酸SO42-/ZrO2,采用XRD、SEM、IR对该催化剂进行表征.以超细固体超强酸SO42-/ZrO2为催化剂,棕榈酸与乙醇为原料合成棕榈酸乙酯.探讨了不同催化剂类型、醇酸摩尔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等因素对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普通固体酸相比,超细固体超强酸SO42-/ZrO2对于棕榈酸乙酯的合成具有较好的催化性能.较适宜的反应条件为n(棕榈酸)∶n(乙醇)=4∶1,催化剂用量0.8 g,反应3 h.在此条件下,棕榈酸的收率可达70.3%.
2011年01期 v.26;No.76 8-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引用频次:4 ] - 岳文瑾;聂光军;韩健;宋长伟;何明刚;
采用双扩散法研究了凝胶介质的磷酸铵镁体系中分形结构的产生,并考察了影响分形结构的诸多因素,如反应物离子浓度,介质的种类、浓度、长度,离子扩散方式.结果表明,反应物离子浓度,介质的长度、浓度,离子扩散方式影响分形结构产生的时间、晶体质量,而介质的种类则决定了分形结构能否形成.
2011年01期 v.26;No.76 11-13+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引用频次:0 ] - 何苏皖;陶庭先;
以聚乙烯醇(PVA)为高分子配体,分别与SmCl3、EuCl3在水溶液中进行配位反应,合成PVA-Sm(Ⅲ),PVA-Eu(Ⅲ)配合物.用电导率法研究PVA-Sm(Ⅲ),PVA-Eu(Ⅲ)配合物最佳反应条件,并通过荧光光谱及红外光谱对产物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最佳物料投放比为PVA:Sm3+=4∶1,PVA:Eu3+=6∶1,该反应在非碱性溶液中搅拌2 h为最佳.荧光光谱显示:PVA-Sm(Ⅲ),PVA-Eu(Ⅲ)配合物具有荧光特性,都在286 nm左右产生荧光,其荧光主要表现为配体的特征荧光,金属离子对其起增强作用.
2011年01期 v.26;No.76 1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引用频次:1 ] - 夏娟;唐定兴;
采用Hummers法合成了氧化石墨(GO)产物,并通过XRD、IR、SEM和XPS等分析方法对产物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石墨被氧化为氧化石墨后仍具有层状结构,层间距比石墨大,层间含有大量的含氧功能性极性基团,包括羟基、羧基、醚基,未发现文献报道的环氧基团.
2011年01期 v.26;No.76 17-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引用频次:15 ] - 胡文娜;刘伟;
通过化学沉淀的方法来制备光催化剂Ag3VO4,用紫外-可见光谱、X射线衍射和荧光光谱对其进行表征.通过光催化还原Cr6+和光催化氧化甲基橙的效率来评价该催化剂的活性.实验研究了不同的制备条件对Ag3VO4催化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可见光下,在过量银条件下制备的Ag3VO4有较好的光催化氧化活性和光催化还原活性,且其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有较大程度的红移,提高了对光的利用率.实验同时还研究了在过量银条件下制备出的Ag3VO4的稳定性和循环次数.同时对影响Ag3VO4的光催化活性的机理还进行了探讨.
2011年01期 v.26;No.76 20-2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8K] [引用频次:6 ] - 孙平平;张庆庆;仲松;
以安琪活性干酵母为出发菌种,分析了培养基初始硒浓度、接种量、装液量、温度、初始pH以及转速等发酵条件对酵母生物量及富硒量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初步确定了培养的最优方案。在最佳的摇瓶培养条件下(初始硒浓度25μg/mL,接种量10%,装液量60/250 mL,温度30℃,初始pH 5.0,摇床转速160 r/min,培养40 h后),该活性干酵母的生物量及富硒量分别达到9.89 g/L、954μg/g.
2011年01期 v.26;No.76 2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K] [引用频次:2 ] - 仲松;张庆庆;孙平平;
以干酪乳杆菌ZZ-L为出发菌株,对其原生质体制备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用为0.4 mg/mL的溶菌酶溶液和0.7 mol/L NaCl溶液作为渗稳剂对菌龄为22 h的干酪乳杆菌ZZ-L酶解时间110 min,原生质体的形成率为89.5%,再生率为47.7%,达到最佳水平.并对原生质体进行了紫外诱变育种.通过平板和静置发酵实验,筛选得到8株突变株产量比出发菌株高的突变株,其中菌株ZZ-06的L-乳酸产量达78.6 g/L,比出发菌种提高了20.7%,突变株ZZ06经12次传代,其遗传性状稳定.
2011年01期 v.26;No.76 28-3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K] [引用频次:10 ] - 刘荣梅;吴之传;朱根强;龚文斌;
研究稀硫酸改性花生壳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性能,探讨了吸附时间、初始浓度、pH值、温度等因素对吸附性能的影响,并研究了花生壳的再生和重复使用率.结果显示:改性花生壳对亚甲基蓝的最大吸附率为94.53%,最大吸附量为18.53 mg/g;吸附行为满足Langmuir吸附等温式;花生壳可再生使用.
2011年01期 v.26;No.76 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引用频次:11 ] - 彭晓琴;熊鸿斌;周文娟;
利用臭氧氧化去除水中三嗪类除草剂扑草净,探讨不同反应条件对扑草净降解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pH值和温度的增加,扑草净去除率先增大后减小,存在一个最佳pH值8.17和最佳反应温度28℃.随臭氧投量的增加,扑草净降解速率提高;扑草净初始质量浓度增加,扑草净降解效率减小.低质量浓度腐殖酸(0.2 mg/L)可以促进扑草净的降解,但是高质量浓度的腐殖酸对扑草净去除有抑制作用,当腐植酸投量为2.5 mg/L、5 mg/L时,扑草净去除率分别从不投加腐殖酸时的87.1%降低至83.94%、74.58%.碳酸氢根对扑草净去除有抑制作用,且随着碳酸氢根质量浓度的增大,抑制作用越明显,投加碳酸氢根质量浓度为2.0 mmol/L时,扑草净的去除率从不投加碳酸氢根时的87.1%降低至64.0%.
2011年01期 v.26;No.76 3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K] [引用频次:8 ] - 徐珍珍;黄博;
为了改善兔毛纤维的性能,采用等离子体对兔毛进行改性.介绍了等离子体改性兔毛纤维的基本原理,比较了改性前后兔毛纤维的表面形态结构、摩擦系数、卷曲度和上染百分率.结果表明:等离子体改性能减少兔毛织物掉毛并提高兔毛纤维的上染百分率.
2011年01期 v.26;No.76 3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引用频次:10 ] - 卜华恒;许德生;
本实验用过硫酸钠作引发剂,对影响丙烯酸乙酯与马铃薯淀粉的接枝共聚反应的几个主要因素进行了较详细地测试比较.实验结果表明丙烯酸乙酯浓度为0.56 mol/L,引发剂浓度为5.83 mmol/L,反应温度为48℃,反应时间在120 min为最佳反应条件.
2011年01期 v.26;No.76 4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引用频次:1 ] - 许德章;沈金灵;汪步云;裴九芳;张庆;卫然;
研制了采用液压驱动的水下作业灵巧手,3个手指在一个液压马达驱动下,同时张开或收拢.为了限定3个手指跟关节的运动范围,需要设计3个手指行程限位控制电路.从液压马达正反转、内外侧行程限位开关等输入信号入手,依据手指运动规律,列出4个输入信号和两个输出信号间关系的真值表,推导出输入和输出信号间逻辑表达式,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行程限位电路.为了便于修改电路的逻辑功能,减少电路板上集成电路数量,控制电路的逻辑运算功能借助可编程逻辑电路实现.
2011年01期 v.26;No.76 4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1K] [引用频次:0 ] - 高洪;孙波;查为民;孟舒;张海涛;
根据客车设计相关法规,考虑到制造工艺性和轻量化要求,对承载式车身6大组成部分分别进行了详细结构设计,并在UG NX5.0中建立了该客车车身数字化模型,将该数字化模型导入到ANSYS12.1软件中,就弯曲、扭转、紧急刹车等不同工况进行有限元分析,以检验该客车车身数字化模型是否满足工程应用中的强刚度条件要求,也为改进设计中有的放矢的提高其结构强刚度提供理论依据.
2011年01期 v.26;No.76 49-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K] [引用频次:1 ] - 方从严;牛超;
利用界面元法来研究岩体中的不连续问题是非常有效的.通过构建界面元精化模型,系统分析了拉拔作用下全长粘结型锚杆的杆侧正应力分布特征及其破坏过程、灌浆体应力特征及其破坏过程及不同锚杆直径(DB)下杆侧剪应力的分布,获得全长粘结型锚杆的工作机理.
2011年01期 v.26;No.76 5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引用频次:2 ] - 余丙荣;周明龙;李玲纯;
利用基于遗传算法的全局优化能力,小波分析具有数据压缩和特征提取的特性,神经网络具有非线性映射和学习推理的优点.结合三者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遗传算法、小波与神经网络的汽车发动机故障诊断方法,应用汽车发动机的故障数据作为实例验证,GA-WANN模型诊断速度快,鲁棒性好,故障诊断正确率高.
2011年01期 v.26;No.76 5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引用频次:9 ] - 江自兵;周鸣争;梁祥君;帅兵;
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存在不信任因素的问题,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的数据、带宽和能量建立信任模型,并将信任模型引入到无线传感器网络管理体系中,此时网络组建和节点各种行为都以信任度为依据.从模拟实验结果可以看出,该模型可以减少网络的丢包率,网络具有更高不信任行为检测率.
2011年01期 v.26;No.76 5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引用频次:6 ] - 魏安静;田丽;
提出将Kohonen网络、Elman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结合起来建立一种智能组合预测模型,此模型能够综合各种单一预测模型的优点,内在结构随时间的推移不断变化,符合电力负荷的特点,提高了负荷预测的精度.文中给出了三种网络模型进行短期电力负荷预测的仿真结果比较,从而验证了智能组合预测模型的合理性和良好的应用前景.
2011年01期 v.26;No.76 6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K] [引用频次:10 ] - 夏新运;陈永煌;张红;
将人工免疫算法和蚁群算法相结合形成免疫蚁群算法,运用免疫机理提取疫苗获得初始解,通过免疫操作加快算法收敛速度,并用基于浓度的选择机制抑制算法的"早熟".将该算法用于求解电力系统无功优化问题进行仿真,结果表明它的收敛速度和计算精度都有较大提高.
2011年01期 v.26;No.76 6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引用频次:3 ] - 於孝朋;汪建利;陶锋;
首先对手机电池盖的结构进行分析,选择了两种浇口位置,并据此设计了2种浇注系统.然后采用Moldflow软件分别从充填时间、流动前沿处温度、体积收缩率等方面对这两种浇注系统进行注塑成型分析和比较,最终确定了最佳浇注方案和最佳浇口位置.
2011年01期 v.26;No.76 69-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8K] [引用频次:6 ] - 郑伟;陈志浩;孙宇峰;
以Sn-5Wt%Cu无铅焊料合金为研究对象,探索了熔体过热对合金熔体结构、凝固组织和焊接性能的影响.运用四探针电阻法发现合金熔体过热至758℃附近后发生了明显的不可逆结构突变;熔体过热处理后的金相组织观察表明,该不可逆结构转变使合金凝固组织明显细化和弥散化、合金焊接接头的界面化合物层变得更薄、且界面粗糙度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在260℃左右的铜基板铺展实验中,焊料合金的铺展面积增大了5%,润湿角减小了13%,其润湿性有较大提高.
2011年01期 v.26;No.76 7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8K] [引用频次:5 ] - 程晋石;裴九芳;
对多家企业的物流能力进行评价和判断,是物流服务需求企业进行自身物流系统设计前要面对的问题.首先提出一套针对3PL企业物流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并根据有关灰色评价理论,提出灰色评价模型,然后给出算例演示.在确定各指标值的权重时,采用的是距离分析法.
2011年01期 v.26;No.76 7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引用频次:10 ] - 邓寿年;张伟;
首先建立了评价国家竞技体育实力的8大指标.在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上,分别运用夹角余弦法、系统聚类法和变异系数法给AHP群决策中每位专家赋予不同的权重,然后,结合专家权重对各专家判断矩阵的权重向量进行加权平均,得出各指标的综合权重.最后,以北京奥运会成绩为例,从定量角度对世界主要体育大国的竞技体育总体实力做出科学评价.
2011年01期 v.26;No.76 8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引用频次:5 ] - 黄伟;龚本刚;陈香;
为了解决制造业企业循环取货(Milk-Run)模式下供应商选择的问题,研究汽车制造企业循环取货模式的运作流程及该模式对供应商提出的要求;然后构建了循环取货模式下的供应商选择评估指标体系,并提出一种基于区间多属性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选择模型与方法;最后给出算例来说明该方法的可行性与实用性.
2011年01期 v.26;No.76 8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引用频次:9 ] - 郑应灯;欧阳成;
利用匹配渐近展开法,研究了一类具有两个边界层的三阶非线性奇摄动边值问题.首先通过直接展开法,得到了问题解的外展开式,然后引用伸长变量分别构造了左右边界层附近的内展开式.最后根据匹配原则,给出了问题解的渐近展开式.
2011年01期 v.26;No.76 89-9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引用频次:0 ] - 汪曦;陈新生;
通过对传统住宅空间分配模式的探讨,分析了传统空间模式与现在居住生活观念的矛盾,提出了室内设计要创新必须先要在建筑空间分配上有所突破的观点.并阐述了室内设计中应该考虑时间这一因素的四维设计理论构想.同时,结合具体项目,对室内设计创新的一些细节方面进行了实践和尝试.
2011年01期 v.26;No.76 9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引用频次: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