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景景;方曙东;李春国;宋康;
移动自组织网络中存在暴露节点对信道干扰的问题,因此提出一种分布式信道分配功率算法,用带功率控制的信道分配方式对信道进行自适应调整分配,减少由暴露节点带来的通信干扰,实现节点在移动干扰区内通信,提高移动自组织网络容量。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在保持良好的吞吐量前提下,减少了控制信息开销并减小了传输延迟,实现信道分配最大化,较好地保证了服务质量。
2019年02期 v.34;No.117 1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7K] [引用频次:3 ] - 查道安;江志君;
人脸由于其复杂性和多个自由度,可以表现出复杂的表情和神态。不同的表情,其背后的几何特征也有明显的差异。然而,正是由于这些自由度,使得重建工作成为一个巨大的挑战,除此之外,由于纹理、光线、视角等的影响,也会在人脸投影过程中出现误差。重建有细节的人脸几何模型是计算机视觉和图形学的重要研究方向,获取、重建一个三维人脸和相关的动态分析也已成为了一个活跃的研究课题,而它也在各个领域有各种各样的应用,包括虚拟现实游戏、3D动画和医学应用等。通过前期的一些固定的运算过程,将人脸的粗糙模型提取出来,并将它保存下来以备后续的使用。在最终的网络结构中,需要单张图片作为输入,并且利用粗糙模型做针对性的微调,就能够快速地得到期望的有细节的三维模型。
2019年02期 v.34;No.117 19-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6K] [引用频次:2 ] - 王均;凌有铸;王静;
传统RatSLAM算法中局部场景的形成和匹配过程采用绝对差值和模型,没有对场景的几何处理和特征提取,其显著的缺点是对光线变化的敏感性,以及不能识别已有模板图像旋转后的图像。全局特征能够快速地完成对场景的整体判断,局部特征能够提供场景中物体的空间分布等信息,和全局特征形成互补。因此在局部场景形成阶段,分别提取局部场景图像的GIST特征和SIFT特征,串行融合后形成局部场景特征模板存储入局部场景细胞。通过局部场景细胞与位姿感知细胞的关联作用,修正机器人位姿。通过局部场景细胞进行实时模板匹配实现检测,校正经历地图。仿真实验表明,改进后的RatSLAM模型准确率和召回率分别达到91%和82%。相较于RatSLAM原始模型,改进后的RatSLAM模型提高了检测的准确率,改进了系统对光线变化的敏感性,增强了系统鲁棒性。
2019年02期 v.34;No.117 26-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7K] [引用频次:2 ]
- 张孝琪;
针对权重存在不确定性问题,基于分布式偏好信息提出一种不确定性多属性决策方法。该方法首先将每个属性下的分布式偏好信息转化为效用值区间,运用区间数距离函数构造相对优势矩阵,然后利用SMAA-2方法计算得到不同决策方案处于不同位置的概率,并利用排序权重得到排序结果。最后,通过算例分析,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2019年02期 v.34;No.117 6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引用频次:0 ] - 童萍;谢荣见;李小东;
以我国机器人企业集群为研究对象,在知识溢出与集群创新绩效的理论研究基础上,从企业同质化视角出发引入两个中介变量:创新协同效应、创新抑制效应,在此基础上研究知识溢出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建立知识溢出、企业同质化与集群创新绩效的关系模型。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这几个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结果表明:知识溢出有利于创新协同发展,企业协同创新促进集群创新绩效;知识溢出正向作用于创新抑制,创新抑制对创新绩效产生负作用;企业同质化降低了知识溢出与创新协同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增加了知识溢出与创新抑制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该研究对于提升我国机器人企业集群协同创新能力、缓解企业集群创新抑制及同质化现象有着指导和借鉴作用。
2019年02期 v.34;No.117 68-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8K] [引用频次:5 ] - 许广永;郝红美;
如何提高创新效率是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结合环境变量和利用DEA三阶段模型对安徽省与东部11个省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效率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2012~2016年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的综合技术创新效率均值要远低于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等地,但高于河北、辽宁、海南等地,整体规模效率普遍低于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的下降拉低了综合技术效率;地区劳动者素质和外资利用对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都有促进作用,而政府支持和地方经济水平的发达程度由于投入冗余问题,其作用在下降。
2019年02期 v.34;No.117 77-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引用频次:7 ] - 潘和平;储晓棒;
构建静态集聚指数LQ和动态集聚指数A_(ijt)两大集聚模型,测算2010~2016年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静态集聚指数LQ和动态集聚度A_(ijt),归类出三种产业集聚类型及区域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平衡,布局总体上呈现梯度发展,合芜蚌三地产业集聚态势明显,其他产业基础薄弱城市集聚有待加强。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打造以合芜蚌为增长极、皖江城市带为增长轴的点轴发展模式;促进地区错位发展,加强安徽各地集聚协同;立足安徽特色,大力发展数字创意产业等。
2019年02期 v.34;No.117 87-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3K] [引用频次:5 ]